400-123-4567

把脉清BOB全站香白酒:品牌效应是清香复兴的催化剂

  BOB全站在生产、流通企业纷纷看好清香型白酒市场时,清香型白酒的复兴步伐却“不合时宜”地减速下来,好像某些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催化剂来推动其向前。那么,清香复兴需要怎样的“催化剂”来帮助其度过目前的发展瓶颈呢?著名酒类营销策划专家朱玉增认为,清香白酒目前亟需打造自己的龙头品牌,以此来提升清香白酒的整体品牌效应,从而使消费者对清香白酒的关注度长盛不衰,否则,清香复兴过程有可能“后劲不足”。

  或许有人会说,清香型白酒序列中不乏响当当的名牌,单在老17大名酒当中,就包括久负盛名的“汾老大”、名动四方的宝丰酒,这两个品牌是有高度的,其血统中的贵族基因完全可以把它们拉升到清香龙头的地位,足以支撑汾酒、宝丰在清香复兴的过程中充当中坚力量。而且,他们在近年来清香复兴的过程中也的确扮演了带头兵的作用。汾酒在市场开拓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除了稳稳把持山西市场的话语权之外,还逐渐扎根华北、西北等市场;更难能可贵的是,汾酒向来胸怀壮志,以产品品质做保障,目光始终紧盯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并定下了“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的宏伟目标。这种“鸿鹄之志”的确配得上昔日白酒老大的气度。宝丰酒则是稳扎稳打,在经历了几次起伏,2006年4月21日,河南宝丰县洁石建材集团入主后,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决定深挖清香优势,最大限度地恢复清香型白酒生产。这一明智举措使企业迅速恢复了元气,宝丰的优质清香原酒储量已超过12000千升。公司计划不断通过市场扩张,打造河南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0年实现8亿元的销售目标。这份“稳健睿智”也很符合宝丰“清香国酒”的风范。

  既然汾酒和宝丰都处于良性的发展当中,其品牌效应在原有的高基础上仍稳中有升,那为何还说清香白酒缺乏行业龙头的品牌效应呢?

  朱玉增指出,单讲个体的品牌高度和内涵,汾酒与宝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从整个清香白酒的角度来看,汾酒和宝丰这两个“老名酒”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没有起到“清香旗帜”的号召作用,暂时还无法成为“清香代言人”。

  朱玉增以汾酒为例进行分析。多年来,汾酒的宣传点主要集中在“中华汾酒,源远流长”上,对于香型的传播则几乎没有,只是在2006年前后的央视广告上出现了“清香鼻祖”字样,但还是没有强力放大这一概念。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清香与汾酒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只是把汾酒当成一个老品牌、一种好酒,却没有把它与一个典型香型联系起来。朱玉增分析,在当前追求树立品牌个性、形成品牌区隔的趋势下,品牌定位不到位、不突出,是导致清香型白酒无法出现旗帜性强势品牌的重要原因。

  作为传统的清香名酒,汾酒、宝丰这样的企业必然希望清香白酒能整体强大,自己才可以从中受益,这就需要“老大”、“国酒”们当好代言人,登高一呼,从技术、品牌、市场等不同角度发出行业声音,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去折服消费者,这正是目前清香复兴所缺乏的气概与声势。

  实际上,除缺乏有实力、有规模的形象代言人之外,清香型白酒本身的“形象”问题同样也是限制其复兴脚步的一个羁绊BOB全站。

  朱玉增表示,受制于产业市场规模,除有限的几个骨干企业外,清香白酒企业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基本在低端市场徘徊,同时,品牌形象老化,档次不高,难以带动整个产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相比其他香型,清香白酒整体看来就像个低端品牌,品牌效应严重缺失。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等一系列个体问题,但积少成多,却给消费者留下了“清香酒就是低端产品”的片面印象。

  朱玉增结合市场实际一一分析,汾酒除了近年来依靠老白汾系列在中高档市场上取得明显突破外,其自销产品中的中高档系列,如大青花、小青花(30年汾酒)、国藏汾酒都尚未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市场表现平平,在其核心市场山西省内也活跃着大量中低端系列品牌。

  至于清香白酒中的另一支主力军,二锅头一直以低档形象在全国销售。提起红星二锅头,大家联想到的首先是5元的125mL白瓶及7元的500mL绿瓶的产品;衡水老白干也不例外,主销产品一直为67度的中低档老白干;宝丰酒近年来在拓展高端市场的过程中收获了一定成效,国色天香等系列产品有特色,有卖点,但到目前为止,给予宝丰最坚定支持的人群仍来自中低端消费者,其在平顶山当地市场的主销产品也集中在30元以下。

  上述几个品牌已经是清香白酒队伍中知名度、影响力等各方面的佼佼者了,尚且存在这么多“面子”问题,可见清香型白酒的整体“形象”需要改善了BOB全站。

  为什么清香型白酒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会陷入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呢?朱玉增认为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清香白酒企业大都固守在区域市场,品牌形象仅在当地较为有效,清香型白酒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目前基本上集中于华北区域,如山西、河北、北京和河南,华南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区域则分散较为稀少,导致很多消费者对其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形成了“清香即低端”的思维定式。

  其次,清香型白酒企业的营销管理方式普遍落后,品牌定位不到位。朱玉增认为,近几年白酒行业普遍运用的深度分销等营销管理模式,在清香型白酒企业中很少得到导入实施,大多数企业的运营模式还停留在较低的传统层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大流通模式在区域市场展开推广活动;在营销团队激励方面,多为传统的简单绩效工资制,难以吸引人才群体;在区域市场推进上,多依靠经销商的资源力量,缺乏有品牌规划的系统传播推广活动。加之清香型白酒各主要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难以向消费者传递清晰的品牌个性,没有形成品牌区隔。

  另外,各大清香品牌普遍忽视对清香知识的传播,导致只有本地消费者认识自己家门口的品牌,而更多的外省消费者则无法建立消费认知和消费联想,限制了各清香品牌对区域市场的拓展,清香的概念始终无法传播出去,或者说难以具体、完整地传递给外省消费者,导致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

  如果不解决清香型白酒的整体形象问题,那么各企业在顺应市场进行品牌建设、品牌升级的过程中势必会事倍功半。试想,清香型白酒如果在国内市场普遍被视为低端产品,那么,再谈开辟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白酒的国际风格云云,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了。

  朱玉增在指出清香型白酒关于“形象问题”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后表示,清香型白酒企业应该依靠其成本优势、口感优势、市场基础优势,力争美化自己的市场形象。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浓香成长白酒的经验,使产业结构从流通的价格产品向高利润的价值产品过渡,同时学习黄酒企业群体共同作战的成长经验,从区域化的小酒种向全国性的大酒种成长,通过上述的双管齐下,打造清香白酒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品牌效应,继而才有资本去展望更远大的目标。

Copyright © 2018-2024 BOB全站.(APP)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170672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