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车企们都在搞半年总结,必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就自主品牌整体而言,喜忧相较,后者大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汽车整体销量为1406.65万辆,同比增长5.57%;乘用车销量为1177.53万辆BOB全站,增长4.64%。而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10.91万辆BOB全站,同比增长3.43%。显然,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增幅低于整体和乘用车整体的增速。
所谓忧者“大半”,当然不只是表现在整体销量增幅下滑这一个方面。在自主品牌阵营中,除了第一、第二梯队少数几家实现销量同比增长,其余像海马、北汽、长安等,销量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第三梯队则更差劲,大部分车企都在苦苦挣扎。华泰、比速、陆风、汉腾、华晨等品牌,都面临突破难题。有的车企甚至已经发布停工通知。对此,有业内人士感叹,现在一些自主车企面临的,“不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自主品牌之所以面临如此形势,除了受国内汽车市场整体低迷这个大环境影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被自主车企当作主要增长点和利润源的SUV市场开始降温。前5个月SUV市场增速就已经放缓,6月甚至出现负增长。业内人士指出,自主品牌依靠较早发力SUV市场,有先发优势,赶上了SUV市场红利,取得了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该来的还是要来,随着SUV这个细分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特别是合资车企纷纷加入,整个SUV市场竞争进入红海,自主品牌无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占有率下滑在所难免。
在SUV市场,自主品牌或将再次陷入轿车市场同样的发展轨迹——低端发力,培养消费,拓展市场,形成规模,合资进入,抢占份额,生存艰难。面对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责怪合资车企的抢夺争食,毕竟,任何市场蛋糕都是见者有分,抢多抢少全凭本事。再者,合资车企也没有挡着中高端市场的路,自主车企完全可以向上入侵,从他们手里抢食啊!
“向上”发展,这的确是自主车企寻求突破的一条路,而且是必须要走下去的路。想想看,现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发展时代,不仅存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分庭抗礼,还出现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业态,这些带有“向上”属性的趋势必然逼迫自主车企向这条路上转;而更具体的“向上”压力则传导于新旧竞争对手不断投放各种新能源汽车以及关税降低后合资品牌车型价格下探分流走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之后愈发逼仄的市场空间。另外,更严格的油耗法规考核也在加快跟进实施,这也会成为赶着自主品牌“向上”走的皮鞭。显然,自主品牌未来每迈进一步,都将变得更加艰辛。
既然“向上”发展是无可选择的必走之路,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走稳走好了。事实上,此前许多自主品牌车企也曾试探过“向上”的路,但多未成功,原因在于“向上”的方向和参照不准,有误入歧途之嫌,收到太多教训。有分析指出,过去自主品牌认为“向上”就是要比肩豪华品牌,打造自己的豪华品牌产品,但这种跨越目标太高远,很难实现。人们看到,一些自主品牌推出的中高端产品,虽然外型看起来有模有样,但根本就没有多少产品力,市场认可度非常低。
在总结多年失败教训之后,一些自主品牌才逐渐认识到BOB全站,所谓“向上”是有层次的,得分步走,自主中高端品牌比肩合资主流品牌才是自主向上的第一步。而要走好这第一步,好的产品力是基本保障。产品力从哪来?技术实力和质量管控能力。目前,自主品牌车企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与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国有集团企业,这些年虽然通过合资企业在人员培养、技术外溢等方面得到了帮助,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上提升缓慢,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严重。这是自主品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相比技术能力,自主品牌“向上”迈进要跨过的更为重要的一道坎,是产品质量。尽管现阶段自主品牌产品在质量方面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合资品牌相比,尤其是与消费者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从近些年自主品牌汽车投诉量占比较高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投诉量占比分别为42.3%、50%和46%。而且,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以及车身生锈等问题上,这充分暴露出自主品牌在质量管控标准和流程方面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