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正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近年来,纸质图书阅读率由降转升,走向繁荣。作为当代海派书籍设计代表人物的袁银昌受访时坦言,好的书籍设计会给读者带去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助于留住读者、留住阅读。
眼下,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系列展第二回:“缘书影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正在千彩书坊常德艺廊展出,展示了袁银昌设计的30余种书籍和10余幅摄影作品。
1980年,袁银昌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同年开始从事书籍设计,设计出版数以千计书籍,是全国获“中国最美的书”最多的几位设计家之一。他注重把握书籍特点,讲究内容与形式、技术与审美、传承与创新、设计理念与材料、印刷工艺的结合。
上海是中国近代书籍艺术范式革命的“温床”。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涌现出钱君匋、何礼蔚、任意、范一辛、陆全根、陶雪华、吕敬人、沈蓉男等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名家。
在袁银昌看来,中国当代书籍设计方兴未艾,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力,在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几乎每年我们都有优秀的作品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可以说,在顶端部分我们已经很接近最高水平,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在平均水准上我们还有距离,包括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比较陈旧等等。”
怎样的书算是“美”的?袁银昌认为,书籍设计绝非只是封面设计,而是首先要做到完整性,设计形式的表达与内容相一致,同时要具备个性化、独特的视觉表达形式或风格,具有创新意识,连纸张的厚度和成本都要考虑。好的书籍设计,看上去舒服、自然,既赏心悦目,又能细细品味,有平和的气质。
“一本书的内容如果能让设计师感动,产生创作激情,那就算得上好”。袁银昌至今记得当年看到《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书稿时的情景:这本图文集作者、女摄影家卓雅用十几年的时间深入湘西,根据沈从文作品中的内容拍摄景、物、人,作品呈现出的古朴和自然之美,和沈从文的文字风格非常吻合。BOB全站注册所以一看到它,就决定花大精力做好这本书。
设计了整本书的“大场景”之后,袁银昌总觉得缺少细节的东西,于是他想到了湘西原住民使用的生活器具等老物件,如果加进书里,不但更深入、更有细节,还会有视觉上的对比,更显层次。在袁银昌的建议下,卓雅再赴湘西拍摄了大量农家生活器具和有实用功能的文物。最终,这本书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银奖、美国富兰克林版面设计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现在书籍的印制水平较之十几年前已大大提高,技术进步了,中外交流增多,审美多元化,对图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袁银昌主张书籍设计师一定要有宽广的视野、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广度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高度,将技术上升到艺术。
袁银昌坚持设计师不仅要赋予书籍外在的美,更应该提升书籍的内在品质和价值。他曾花费近三年设计《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一书。“我不喜欢赶书,一些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做与不做,认真与不认真,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可否认,书籍设计并不轻松。袁银昌注意到很多同行在转行,但他很希望上海能多有几家书籍设计工作室。为能将“书香”传递给更多人,袁银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沪上率先成立袁银昌艺术工作室,探索出版改革,培养出版新人。
“中国的书籍设计在近十年时间里确实发展蛮快。”袁银昌表示,中国书籍设计师没有一味跟风世界设计潮流,保留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他期待有更多好的作品让世界关注中国书籍的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文化感染力。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出版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千彩书坊承办,上海长江出版交流基金会、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上海市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协办。(记者 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