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秒,伍鹏夺得了他在奥运会上的首块奖牌,登上了速攀领域的世界顶尖。
朋友评价伍鹏“是个内向的人”,心底里却有汹涌的激情。做采访时,伍鹏话也不多,往往因为专注在思考一个提问上,就把其他提问忘记了。一说到速攀,他又滔滔不绝,把整颗心都扑在了岩壁上。
他少言、沉默、安静,内在稳定的“场”让一股能量在心间匀速流淌,伍鹏因此从不内耗。休息时,他会将自己完全放空,哪怕是打游戏,若旁边有人追问他在玩什么,他也许只会留下一句“就不告诉你”,就又瞬移返回到他所专注的那个世界。
在决赛上的那个瞬间,我只在关注自己的状态,不想其他的事,这是我在比赛前的一种态度。
这场比赛对我而言,很重要。2023年的2个资格赛中,我都没能拿到参赛资格,必须要在今年上海和布达佩斯两场奥运会资格赛争夺资格。我先是4月底在吴江站打破了速攀亚洲纪录,最后在布达佩斯比完拿到了入场券,当时距离巴黎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差点就错过了。
没有运动员不想赢,运动员的信心其实就通过一场场比赛建立起来的。这次奥运会决赛比完之后,我当时也很沮丧,——差0.02秒,觉得可惜。但我想最感到遗憾的其实是那些有实力却没有发挥出来的选手。我认为自己还是发挥出了实力,没出现失误,所以沮丧的感觉没在我心里停留太久。客观来说,这场比赛结束之后,我已经是事实上的世界第二、全国第一,这个成绩能体现我的竞技水平。
速攀运动,更多时候是让人跟自己的内心较量。因为速攀的标准赛道,在全世界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些岩点的位置都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室内练习,还是在室外,我所面对的赛道都是同一个。七年以来,我就是这样训练的,我必须把我的心静下来,专注在这条赛道,专注在这件事上面。
所谓休息,也是要继续训练的,只不过没有赛前那么密集。15岁开始练习攀岩,到现在七年了,我始终在做这一件事。所谓天赋,其实在世界顶尖级选手里面,谈不上有多大的差异。
有人说竞技优势来自于性格,来自于身体条件,来自于训练时长,我觉得可能天性占一部分吧。我属于是比较内收的人,而从事攀岩运动本身就需要一个人有高度专注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自己让内心静下来的能力,比赛之前也会去调整心态。
记得参赛之前,我睡不着,还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备战到了这一刻,累积起来的心绪可以说就是一种振奋的感觉。睡不着的人会聚在一起打球、听歌,都是能让我们恢复平静的方式。
比赛成绩能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训练所得,站在同一个赛场上的选手都曾为比赛的这一刻挥汗如雨,所以我也不能停下。我没有刻意去追求刷新PB,好成绩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训练,关键就是心态。你更专注,你就能做得更好。我所做的,就是把我平时训练的真实水平毫无保留展现出来。
我老家在湖南邵阳,2017年的时候,我15岁。当时我已经在邵阳体校练习柔道有一年多的时间,还记得我的教练张艳丽找到我,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到攀岩。运动攀岩有三个项目,速度攀岩、难度攀岩和攀石,当时我也是都要学习的,不过我一接触攀岩就决定说我要从事这项运动,特别是速攀,我作出了我的选择。
也是那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跨项选材计划,相当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跨界选拔体育人才。我就是从柔道来到了攀岩跨项选材,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张艳丽教练相遇。在系统学习攀岩两年左右,我也开始更专注到速攀项目训练当中。首先我对速攀比较有感觉,再一个我完成速度比较快,有信心通过努力继续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这种既需要我高度专注,又能通过爆发力、技巧性来体现速度的运动,很吸引我。
速度攀岩这项运动,在比赛的预赛阶段,我是在跟自己比,晋级了进入淘汰赛阶段,既跟自己比,又要跟对手比,这是非常考验一个人内心的韧劲的。预赛阶段,每个选手都有两次机会,在A道和B道各攀一次。这时候我不用考虑别人有多快,只需要专心完成自己的最好成绩,这就是我必须要跟自己较量的地方。
到了淘汰赛阶段,晋级选手就要两两PK了。我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战斗状态,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较量,也有心理上的较量。我依然必须保持专注,不被旁边的对手影响到我的心绪,减少甚至最好是不要出错,否则心绪乱了,节奏也乱了,对手自然就会赢。
速攀就是这样,看上去时间很短,但是充满了激情与竞争性。很多人问我站在岩壁底下的时候在想什么,说实话其实我什么都不能想,我需要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短短几秒时间里面。我想大家好奇我当时的心情,可能还是因为速攀运动不是那么被了解,所以才会有对它开始发生兴趣的人想知道一名速攀运动员在岩壁上飞驰的时候会想些什么。真相是,我在那个时刻必须要做的,就是排除杂念,甚至是让大脑一片空白。
假如我想太多,心绪不稳,那我就有可能犯规,比如抢跑,这反而会影响我接下来的发挥。在速攀项目中,周围的对手久而久之都会成为老熟人,互相之间比较了解,所以为了稳住自己心态,从而发挥得更好,有时候彼此可能还有一些“心理战”。比如甚至不去握手。
如果一定要回答“在想什么”这个问题,那我只能说,当时我所想的只有一件事,——我要用这些年不断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注入接下来那几秒钟,注入那个瞬间。
是因为我天生的性格也好,多年训练养成的习惯也好,没有比赛的时候,我还是习惯保持这种空的状态,不去产生过多的思虑。比如看到网上有人讨论我,创作了我的漫画形象,剪辑发布我的视频,身边朋友提醒我说这可能侵害了我的肖像权,我一想,觉得大家也是替我高兴,就过去了,不要在意太多。我更关注的是接下来能不能在比赛中自我突破,训练比较少的时候就休息,放空自己。
奥运会攀岩项目在今年有一个大的变化,上一届比的是全能,速度攀岩、难度攀岩、攀石三项一共两块金牌,到了这一届奥运会才把速度攀岩摘出来,作为一个单项来比。这个不是赛制调整,而是比赛项目调整。
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正赶上这次调整,0.02秒之差获得银牌。第一名莱昂纳多和我私下认识,我们经常在比赛中碰面,今年他27岁,我到10月满22岁,和他相比也许我还有年龄上的优势。从这次比赛中,我既能看到我的进步,能看到我的优势,当然也能看到我与最顶尖选手的差距。
虽然是0.02秒,但差距就是差距,不是说只差一点就可以忽略不计,我还应该从平时训练中去追赶。竞技运动比到最后,最失落的人可能就是亚军了。
事后复盘,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满意的,4秒77是我参加比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所以我很快就恢复了我的状态。也许当时最郁闷的人是美国选手沃森,因为就在这次奥运会,他多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却不是最后的赢家。
我能够有机会专注在这样的目标上,得益于整个团队。我们的总教练钟齐鑫不仅当初是中国速度攀岩第一人,而且是世界速度攀岩大满贯得主,他的梦想是能作为一名选手参加巴黎奥运会,后来是2021年年底临危受命,从运动员直接变成了教练员,来带领我们。
在我们整支队伍里,我看得到一种传承。钟教练这两年头发都白了好多,还有把我挖掘出来的主管教练张艳丽,平时总在关心着我。我的成绩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在这样的团队里,我才能够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速攀运动当中。尽管我也会玩手机、玩游戏,我还想躺平,但能够为做好一件事高度集中精力的感觉仍然吸引我,吸引我保持着一心一意、追求卓越的激情。
我相信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在训练上的付出会体现在一场比赛的回报里,这是公平的。比赛让我看到的不仅是我与他人的差距,也让我看到了他人的遗憾。这些体验正在驱使我返回岩壁,继续在那无数个由岩壁上那几秒钟的瞬间里,去找到更好的自己。速攀与我所付出的时间,让我看到我的优点和潜力,但我也知道自己目前还没有达到超越对手的绝对成绩。所以我未来的目标很简单,——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去跨越无数个困难与自己顶峰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