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封面观点 打破路径依赖提升议题设计能力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找到一个好的问题,比找到一个好的答案更加重要。”问题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一个、一类或一系列的“消极破坏”,迫使人们去反思,打破路径依赖,听取未来的声音,去创造无限可能。

  这个能力,是要“见真章”的,要“真刀真枪”,不要“花拳绣腿”,更不能当“鸵鸟”,自然也不是一团和气地“请客吃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极其重要。大到国家,小到经营主体,都需要奔着问题、设计议题。提不出议题,多半是因为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即便有所察觉了,但不认为它是“多大的问题”,不以为意,听之任之。

  从宏观来说,我国在对外事务的处理上,欲更有主动弹性和战略冗余,就要提升议题的设计能力,进而延展到议程设计和规则设计等能力。影响力、控制力,定价权、定义权,均始于议题设计。相当于铺轨道,请利益相关者在既定的方向和路线上一起前进,不偏离,不跳脱。

  从微观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需求是共同创造出来的。人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已知的未知),人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未知),人们不知道怎么办(管控处理前述的“消极破坏”)。有大量的需求,没有被唤醒、满足。人们经常是守着“富矿”,却吃不饱、吃不好。所以,需要对需求,进行结构良好的感知、识别、牵引、交互、验证、匹配和优化。

  对智库而言,就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高价值导向(绝不能是高价格导向),不怕高风险,有组织地开展非共识研究,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多样化研究。在过程中,逐渐实现体系化、建制化和协同化。

  议题,议题,要有题可议。题,是起点。题,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唯一的回答,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行进的状态和局面。简而言之,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来。发生了,发生着,将发生什么?再超然的智库,也不能没有“代入感”,也不能动辄以上帝视角“藐视”众生,不能远离常青的“生活之树”。所以,我们始终认为,智库是有情绪的(因为每一个你我他都有情绪),它要和现实生活同频共振。但智库要精准地穿透现实,模拟和眺望未来。要沉浸在生活中,能够复盘过去,也能“回”到未来。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必修之功课。

  议题设计必须坚持公共价值为王。如果在一开始,这份公共价值不为人知,怎么办?那就需要不断“拱火”。要将“微光”“小火苗”变成“火把”“火炬”,有根有据、有情、有节、有数、有预案,以“燎原”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把朦胧、模糊、碎片化、被认为可有可无,但是极具价值的事情,条理化,增设条件,仿真推演,帮助“用户”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这就需要强交互。议题设计是贯穿全过程的。很多共鸣不是在附和中产生,而是在面红耳赤的碰撞和吵架中产生的。现在,有一件事情成为了奢侈品。那就是和上位的建设性探讨,建设互。人们习惯了听指令、速执行。机械执行,是最不好的执行。在交互中理解,形成了共识,尔后入心入脑地执行,是最有实效的执行。所以说,有共识才有共同行动。否则,很容易分层分级出来“几张皮”。你说你的话,我也说你的话,我也按你说的在干。但事实上,的不是你要的,也不是他想要的。看过去,大家都在忙,但是忙的指向不一样,不是真正围绕核心议题。智库是传感器、显示器,应该再成为协处理器。既是交互的发起者、参与者,还可以是交互平台。

  因交互而共鸣,找到约束条件下诸多问题和多方案的优选均衡。有些智库,轻飘飘地说“我不管约束条件”“我只负责提出问题”“我不想知道问题怎么来的”……这不可取。这相当于“尬聊”,“把话聊死了”,把议题给“毙”了。好的议题,是可以滚动下去,拉伸开来的。议题的相当一部分生命力,在于延展性。如果即生即灭,就不是好议题。

  好议题离不开好传播,让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被接受。当然,智库要提前做好在守正创新中“当众孤独”的心理建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BOB全站官网

Copyright © 2018-2024 BOB全站.(APP)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170672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