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所辖海域面积1.13万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2倍,海岸线千米,占山东省海岸线。海洋是威海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强的发展优势。2018年,习视察威海时作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6年来,威海市牢记的殷殷嘱托,将精致理念融入美丽海湾建设,坚持精当规划、精细管理、精明增长,大力实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双领先”战略,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系列国家荣誉,入选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桑沟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双岛湾—威海湾、阴山湾—马栏湾区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海湾,省湾长制实施效果评估连续2年优秀,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到威海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
注重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搭建起美丽海湾建设的“四梁八柱”。一是坚持立法先行。在全面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性规章条例的制定,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威海市刘公岛保护和管理条例》等制度文件,确保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立法形式划定开发红线,确定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要求,按照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利用区域实行分类保护,对高耗能、高排放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将“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理念融入各项规划编制全过程,先后出台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海域使用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配套出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管理等约束性制度,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有机衔接、海域综合治理攻坚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相互衔接,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按照“全域精致、分区分类、各美其美、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编制全域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重点海湾垃圾清理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桑沟湾等国家级、省级美丽海湾的示范带动作用,辖区27个海湾全部完成“一湾一策”研究报告,协同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湾综合治理,融入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打造全域精致的美丽海湾。四是坚持宣传引导。突出党建引领,引导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海洋生态保护,村级河湖湾长全部由村“两委”成员担任,以“党旗红”守护“海湾蓝”。用好信用评价,将倾倒垃圾等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共识。结合六五环境日、世界海洋日等节日开展志愿活动,举办“蓝色海湾我的家”“海好有你,净滩在行动”“协同创新减污降碳,共同守护美丽海湾”系列活动,海湾环境整治的年参与志愿者达3万多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海湾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全国率先建立“湾长制”,创新上下联动、部门联防、全域联管的“三联”管护模式,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推动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威海北部海域实现美丽海湾示范创建全覆盖。一是上下联动,压实管护责任。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理顺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机制,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湾长,带头实地巡湾,定期召开湾长制工作会议和联席会议,牵头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统筹推进陆、岸、海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海岸线和入海河流全部划分成网格,逐级明确275名四级湾长、600名湾管员,做到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二是部门联防,提升监管效能。探索建立“大数据+湾长制”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化河湖湾长制管理平台,搭建全行业监测、监视和监控系统,生态环境、水务、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海洋发展、林业等20余个部门通过“政务云”接入,促进涉海工程、污染源排查、水域岸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常态巡湾、问题报告、整改落实、归档销号闭环监管链条。2023年,累计联合巡湾2.2万人次、巡湾总里程12万千米,有效整改问题2699件。三是全域联管,强化治理攻坚。整合河长、湖长、湾长的职能,其管理范围不仅包括水系涉及的河湖湾,还涵盖沿岸150米范围内的陆地,形成“河湖湾联管、水陆岸共治”局面。标本兼治开展入海排污口巩固提升、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岸滩垃圾污染防治、入海河流总氮控制等专项行动,探索海洋塑料再利用,通过碳汇平台计量和OBP(海洋附着塑料)海洋塑料再生认证,使海洋塑料“变废为宝”;强化“从河流到海洋”的全过程污染防治,全市4条国控河流水质“全达标”,9条省市控河流水质“全优良”,岸滩、海漂垃圾逐年减少,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连续5年保持全省最优。
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把美丽海湾的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效益”、发展“高质量”。一是打造宜居海湾。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亲海空间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陆上通过“调结构、建湿地、控源头”三水共治,海上通过“由无序向有序、由粗放向科学、由经济向生态、由短期向长期”的“四次用海革命”,引领带动威海成为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近年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53个,修复受损岸线万平方米。水清滩净的良好海洋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市民临海亲海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每年还吸引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至威海海湾越冬,形成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生动图景。二是打造宜业海湾。推动海水养殖由分散粗放加速向绿色集约转型,创新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将藻类、贝类、鱼类、海参等按比例搭配,形成立体式、可循环的经济养殖模式,在保持水质优良的同时,年产增加30%,固碳量11.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2万公顷。该模式被列入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经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专题推介。目前,全市生态养殖模式海域13万亩,2024年一季度实现海水养殖产量52.8万吨、BOB全站登录产值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5%。引进建设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率先推出“海洋碳汇贷”,启动全国首个海草床修复项目,积极探索蓝碳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三是打造宜游海湾。按照“一湾一主题,一湾一特色,一湾一品牌”的目标,高品质打造“自驾千里路,度假十八湾”旅游新名片,大力推广“海洋+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策划“海上看威海”主打产品,将小石岛、刘公岛、鸡鸣岛及海驴岛等沿途岛屿串联,构建海上观光、海陆相连、海陆融合的全域文旅发展格局。2023年威海暑期旅游火爆出圈,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85万人次,冬季旅游热度不减,“邂逅雪与海的浪漫”登上热搜,全年接待游客5600万人次,是威海常住人口的20倍,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位列全国首批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榜首,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下一步,威海市将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一体化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为契机,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综合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精致为底色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以最高标准和最严措施守护好“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4.03期封面故事栏目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