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关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研究专著《十三个小津》,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十三个小津》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陈雨翻译,《十三个小津》书籍设计别出心裁、新颖独特,译者陈雨亲手设计自己翻译的作品。据悉,陈雨不只是电影研究专家,同时还是一位资深书籍设计师,曾获得过“中国最美的书”等重要设计奖项。
《十三个小津》是法国电影评论家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关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深度研究专著。此书不仅是对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艺术生涯中关键十三年间创作的十三部经典影片的深入剖析,更是对小津电影美学、叙事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文化背景的全面解读。付东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穿越电影艺术的长廊,探索小津作品中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构图、以及蕴含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
陈雨对于《十三个小津》一书的翻译,不仅促进了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对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深刻见解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更有助于加深中国读者对小津独特艺术风格及日本电影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对促进中法乃至中日电影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个小津》集翻译和书籍设计于一体,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使该书得到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理想呈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
问:在设计《十三个小津》的封面时,您是如何确定“無”字作为核心元素的?封面上的“無”字采用了镂空设计,这种设计手法想要传达给读者怎样的视觉感受与情感共鸣?
陈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暗藏着一些玄机和制作人员的匠心:13张特种纸全部经手工对裱而成,切面形成柔和的渐变色调,纵向通往繁体“無”字的笔划拆解。镂空处理的封面盖住了一部分图形,形成了一种略显芜杂的视错觉,但倏然翻开,13部作品了然于目——是为本书的原著者让·米歇尔·付东所撰写的关于小津导演在人生最后十三年(1949-1962年间)所创作的13部电影的著名评论目录。
这个想法的灵感,部分来自于小津安二郎位于北镰仓的墓碑,该墓碑上只有一个意味深远的中文字作为其墓志铭,即是这个“無”。“無”,既是道家的境界,也是禅宗的哲学,在佛教也代表“空性”。就像他的电影一样,用看似寡淡无味的“禅境”制造了人物内心的种种绞裂,“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为生命之繁复写下了深刻的注脚,最后一切复归于空无的人生智慧,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启示。此书也是献给小津120周年诞辰的一份小小的礼物。
问:书页的版式与插图非常特别,电影插图与几何图形放置于暗页并留以大面积空白,读者应该怎样去阅读这些内容?这些特色设计是如何与小津的电影相结合的?
陈雨:当阅读已然被快速读图时代裹挟的当下,这本关于电影的著作,我想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来构建读者与大师作品之间的对话,由此营造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我们在设计之初,为寻找合适的内文纸可谓煞费苦心,由于对厚薄以及透光度的要求很高,从日本进口的一个系列纸中寻得时,已经花了我们大半年时间。纸的作用在于,书中的配图乍看似“空无”,但只要给页面一点背光,每一张“配图”皆会以一种中国皮影的光学布景方式立马呈现出来。我们知道,有了光影,才有电影,而“光”让本书中看似“空无”的图形立刻有了生命和惊喜,甚至生成了“蒙太奇”。故这本书的“看”,必须渗入读者本身的参与感方能读取其密码——就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一样,看似平淡无奇,实藏惊涛骇浪。
另外,书签是专门设计的,上面有读图技巧,技巧中提及另一个暗藏的玄机,即如果我们给配图吸取足够强烈的光照,在黑暗中它们可以熠熠放光。此处涉及到一个小小插曲,这是我们找到深圳的一家印墨生产厂家,来回往复多次,再多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有此种专门为该书研发的印墨。我们曲折的做书过程,均为构筑一条趋向小津电影微物之美的通道。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在隐藏的法文电影标题中发现一些拼写游戏,这都是有意而为之。我请完全不懂法语的排版师傅按照自己的键盘习惯键入法语单词,而后保持其原貌将其封存。我们知道,小津电影曾经被人们长时间的曲解和错读,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智慧之眼,提高自己的认知,让美学经验获得持续的更新,那种谬读一定可以被识别和化解。
问:您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初印象是什么样的?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个部分让您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雨:小津安二郎在世界电影史的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最早看到的是他1953年的力作《东京物语》,这部电影曾经多次进入《视与听》影史十佳,并在2012年升至世界电影史第一名。它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在电影画面上——拍摄的机位很低,而且基本都是固定镜头,而后关注的才是它的剧情,觉得出乎寻常的平淡。但是看完电影,我却流泪了。它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父辈、祖辈,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小津在此片中的语调属于娓娓道来、耳边呢喃的风格,却道出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即使是最至亲的关系都会变得摇摇欲坠、不堪一击,这样的故事设定让人扼腕。所以,《东京物语》讲述的,不光是一种所谓的社会演进于现代文明中的自洽性,更是一种警世恒言。
在翻译此书时,我曾把所有电影都调出来不断重复拉片,付东以西方电影学者的学问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小津的电影并非在批判或者颂赞某些东西,而是想表达“众生平等、BOB全站登录冷暖自知”,就像书中所言——“这就是小津的独特思想:生活其实是简单的,但人类通过‘搅动无波古井’持续使它复杂化。”
此语含有一个日本俳句的传统典故,出乎大贤松尾芭蕉(Matsuo Basho)之言:“苍寂古潭边,不闻鸟雀喧,一蛙穿入水,划破静中天。”静的客体,有时会使人感受为动的;动的客体,有时会使人感受为静的。客体的动态,有时会使人产生静意;客体的静态,有时会使人产生动感。高明的艺术家无不如此,他们作品中一律表现出的对动与静的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意趣横生,且蕴藏无尽韵味,无论东西。
问:在您看来,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在《十三个小津》中是如何被分析和阐述的?
陈雨:小津安二郎最后13部电影主题的设定具有连贯性,通常围绕“嫁女”题材展开,他的艺术表达也貌似没有太大的差异性。但是当我们一再地解读,你将在观影中完成自觉生长且不断成熟起来,继而会发现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性——导演的电影语汇,对电影剧情的构建、场景的设定、独创的摄影语言等等,均会悄无声息地啄蚀着观众的感官和认知,以至到最后引起巨大的共鸣。
《十三个小津》对每一部电影的独特闪光点抽丝剥茧,从美学至哲学角度等多方面来阐析小津电影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一部接着一部,付东把我们引入小津的电影视界,继而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所有作品,并化解长时间对其所存在的多重误读或者错读,从而让读者真正浸入小津导演的电影艺术。在阅读中你将会发现,这些文章并不显得那么铺排琐碎,枝枝蔓蔓,就像我们在小津之三千弱水,取其一瓢饮。随着每一瓢饮,每一篇幅的攀越和趋进,一点一点,我们似乎不再需要诺大的容器,却可以把整片海洋全部收藏。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这很像中国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的一种涵有宇宙四时的气象:“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既表达了存在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同时兼能厚德载物,含摄了大千世界的无数人生世相,充满无尽的禅意。
问:此次译作,是将法国电影与中国电影通过日本电影产生交织,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这三种文化背景,以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您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来保持原文的精髓同时适应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陈雨:我本人学的是法语,但是对作为日本语导演的小津安二郎的伟大作品却非常崇敬。机缘巧合使我遇到了这位著名的法国影评人对其电影研究的著作,遂有意愿将其译成中文,与汉语世界的影迷分享具有西方视角的小津电影。我想这对于电影学者或者创作者,多维度、跨文化地理解大师的作品不无裨益。
付东作为原《电影手册》的著名主编,曾经著有 《法国现代电影史:从新浪潮到今天》《民族映像》等著作,在担任《电影手册》主编期间,秉持期刊的开拓宗旨,极力推崇“作者性”的观点,巩固并强化了《手册》在电影评论学术刊物中的世界领航者地位。
《十三个小津》原著文笔非常深邃,而且观点独特,每一句话都表现出西方电影学者的敏锐与智性。作为译者,我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对原文忠诚度之上的再书写与再创作,这是翻译工作的真正难度所在。译文必须剔除深奥难懂的所谓“翻译体”征貌,而去创造出符合汉语阅读习惯的文字美感。所以在文体运用中,我想力求一种典雅优美的文学性表达——它势必读来不存艰涩,而唇齿温润、朗朗上口。
问:您认为《十三个小津》这本书对于电影研究者、影迷或普通读者来说有何价值或意义?
陈雨:我想,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亚洲著名导演的电影研究型著作,一定会给汉语世界的电影研究者、影迷大众或普通读者带来更为开放而且惊喜的知识构建。这本书足够平易近人,适合普通读者;但又观点鲜明,角度新奇,每一篇文章的学术逻辑与剖析切面均可帮助影迷了解导演其人及其作品;而对电影研究者来说,此书尤为可贵,堪称一件宝贵的礼物,无论是从电影的社会性还是美学意义上都可以帮助自己开拓出新的视野,用以武装个人的作品。
问:从翻译者和电影从业者双重身份的角度,此次译作对您未来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或者启示?未来是否还会继续翻译更多关于电影或艺术领域的经典著作?
陈雨:在译作的同时,我也在不停地重复观看小津的这些载入史册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仍被诸多电影人膜拜,而付东庶几可以看成一位导师为我注入全新的解读模式,让我耳濡目染小津电影的多重奥义,不由心生一种近水楼台的优越感。我仿佛重新回到了贪婪求知的学习法语与电影的学生时代,这无论对个人的理论研究还是电影实践,均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富给养。
在未来我还有其他《电影手册》系列丛书的翻译计划,陆续出版,下一部将是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对话录。阿萨亚斯曾凭《私人采购员》获得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他一直非常关注亚洲电影,对杨德昌、侯孝贤、王家卫等导演的作品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侯孝贤画像》。此书目前已经进入校订阶段,相信明年年初即可付梓,而后将会是关于伊朗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书籍等等。这是一项教学之外的学术工作,其繁重程度不亚于教学工作与电影拍摄实践,但对于我本身而言,应该是一种看似持续煎熬实则享受其中的过程。而且,中国美院电影学院一直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探索,诗意学理的研习,尤其是于影视戏剧学科的实践与理论的双轮驱动,对每一位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一直提供不遗余力的支持。而此书能够得以出版,亦得到了我们学院强有力的激励和帮助。
(本文原题为《十三个小津》|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雨最新译作出版》,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美术学院)
《十三个小津》是法国电影评论家让-米歇尔·付东关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研究专著。从1949年到1962年,小津安二郎导演了十三部电影,其中包括《晚春》《宗方姊妹》《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早春》《东京暮色》《彼岸花》《早安》《浮草》《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秋刀鱼之味》。小津的电影非常平易近人,故事颇为简单,讲故事的方式平实单纯,但又同时呈现出了无限的丰富性。本书对这十三部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度解析,为我们观看和理解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陈雨,获法国圣埃蒂安高等美术学院硕士与Post-diplôme学位。自2008 年起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执教电影专业,副教授。个人剧情短片作品《红豆》入选2021年第74届戛纳电影节短片角单元、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近30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作品HERITAGE获得法国2017年佛朗什孔泰电影写作基金奖等。译有《透视的艺术:如何在绘画中创造纵深感》《十三个小津》等作品。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1953年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大学历史学专业。1983年进入法国时事周刊《观点》,任记者和影评人,负责影评专栏;1990年转入法国《世界报》,负责影评和文化版工作;2001年与部分自由学者、影评人创建了民间电影研究组织“电影例外”;曾任《电影手册》杂志主编。著有《法国现代电影史:从新浪潮到今天》《民族映像》等。
原标题:《陈雨:这本书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一样,看似平淡无奇,实藏惊涛骇浪 纯粹新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