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倒了,快到了!”“这是结束,也是开始。”写于解放前夕的巨型政治抒情诗《复活的土地》,是上世纪40年代最能代表曹辛之诗歌水准的作品。在《舵手》和《醒来的时候》两个章节中,诗人以有力的线条勾画出当时世界的轮廓,祈盼人民战争的胜利。
曹辛之,原名曹新民,笔名“杭约赫”等。“杭约赫”为劳动号子的谐音。曹辛之见码头工人总打着号子“嘿哟嗨”,于是取谐音为笔名,表达对劳动者的由衷敬佩。
他是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之一,是新诗“九叶派”的发起人与倡导者。画笔健,诗意青,艺术永无止境,曹辛之在不断前行中发出“杭约赫”的铿然心声。
以笔为枪投身文艺战线年,曹辛之生于江苏宜兴,从小就爱好写写画画,曾在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和教育学院学习绘画及工艺美术。在家乡时,他就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与吴伯文、孔厥等人一起编过抗日文艺周刊《平话》。抗战爆发后,曹辛之和弟弟以及阿甲、孔厥等人都选择奔赴延安。但在前往延安的路上,设置了非常多的关卡。因此,1937年曹家兄弟先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1938年才转到延安陕北公学。之后,由于爱好文艺,曹辛之与弟弟分开,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
1939年,曹辛之参加了李公朴率领的抗战建国教学团,赴晋察冀边区工作,同时开始尝试新诗创作。《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介绍:“在那儿,为动员民众、鼓舞士气,演剧、歌咏,在墙上画漫画、刷大标语,办墙报,写诗……他什么都干,枪杆诗、诗传单、顺口溜、短诗、长诗、歌词等内容他都写。”
1939年,抗战建国教学团全体学员在离开延安赴晋察冀边区前合影(后排箭头指处为曹辛之)
“两只脚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进门了”,曹辛之深知李公仆先生的为人作风,写于李公朴殉难两周年的《跨出门去的》三章诗,歌颂了李公仆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你曾经比喻自己是座桥,/一群群年轻人通过你,走向/耶路撒冷;现在,你横下了/身体,更像一座桥,迎来/人的觉识,和一个丰收的世界。”曹辛之总结了李公朴先生的历史功绩,认为他勇往直前,“完成了人的荣耀和历史的庄严”,而人们应该“让悲悼化作催生的春风”,促成新世界的诞生。
在延安时曾说:“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这里的“书店”即“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前身)。1940年底,曹辛之被派往重庆的生活书店编辑部,在邹韬奋直接主持的《全民抗战》周刊工作。由于当时制版条件差,曹辛之常常需要将画稿复制成木刻,用木刻版直接上机印刷。1941年“皖南事变”后,生活书店总管理处被迫迁到香港,他才开始专门从事书籍装帧工作。
邹韬奋倡导和培育的八种“生活精神”——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爱,令曹辛之终生难忘。曹辛之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邹韬奋作为生活书店的创始人,对书店员工,不论职务高低,都平等看待,关怀备至;对工作更是极其严肃认真,总是亲自看校样,有时还亲自安排版面,甚至亲临现场,与拼版人员共同研究。他要求校对工作要以“没有一个错字”为“鹄的”。对读者来信,他尤其重视,经常亲自拆阅并认真回复。曹辛之说:“这种‘生活精神’,真应在今天的新闻出版界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
曹辛之是新诗“九叶派”的发起人与倡导者。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试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九叶”诗人合影(左起依次为杜运燮、曹辛之、郑敏、陈敬容、唐祈、袁可嘉)
1979年,曹辛之把写新诗的诗人约到家中聚会,说“诗歌百家的春天来到了”,应当找回他们在40年代发表的新诗,出一本集子,好让年轻人知道中国曾经有过这种诗。1981年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时,曹辛之说,“九叶”是指九位诗人以自身之绿叶衬托革命的花朵。“九叶诗派”由此得名。《九叶集》出版后,引起了诗坛的重视,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本带有流派性质的诗选”。
时间回到1944年,那一年曹辛之以“孔休”为笔名,在重庆《时与潮文艺》发表了《臧克家论》,对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论,这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篇较为完整的关于诗人臧克家的创作论。1945年3月,曹辛之的第一部诗集《春之露》(后改名《撷星草》)问世。1946年初,在臧克家的大力支持下,曹辛之与林宏、辛笛、沈明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星群出版社,出版文艺书籍,并创办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个月刊。
在解放前的国统区,从事进步的诗歌活动,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诗人们发表作品时,不得不经常更换署名。曹辛之就曾以“曹吾、曹辛、孔休、江天漠、杭约赫、胡双城、林棘丝”等笔名发表诗作。1946年,他以“杭约赫”为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当年12月,他在《文艺复兴》上发表了轰动整个新诗坛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呼唤我的名字》。由此,“杭约赫”成为曹辛之最有影响力的笔名。
《复活的土地》由《序诗》《舵手》《饕餮的海》《醒来的时候》四部分构成,于1948年脱稿,次年出版。其中,《舵手》和《醒来的时候》聚焦风云际会的国际政治,述说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及其最终灭亡,人类团结在一起,历经挫折,最终奔向美丽新世界的过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蓝棣之这样评价道:“它既不是置现实世界于不顾而思考人生的奥秘,也不是只为群体而没有个人。他(曹辛之)以一个懂得西方现代派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透视社会现实,抒写了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历程。”
如果把书的正文比作嘴巴,那么装帧就是书的眼睛。装帧精美而准确的书,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新中国成立后,曹辛之主要从事书籍装帧设计。他以“生活精神”在装帧园地里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
曾和曹辛之在同一个编辑部工作的同事雷父,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大样的题目或图案位置,比出版要求规定的高低只差半厘米,曹辛之也会千方百计要求校正。在这般认真严肃的态度下,曹辛之装帧精品频出:主持装帧设计的巨型画册《苏加诺总统藏画集》荣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装帧设计金奖,《新波版画集》《寥寥集》获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1993年获中国出版界高层次、高荣誉的奖励“韬奋出版奖”……
1985年,《曹辛之装帧艺术》作品集问世,这是继《钱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鲁迅与书籍装帧》之后,国内出版的第三部装帧艺术专集。翻看作品集,当时的读者才知道自己熟悉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士比亚喜剧五种》《毛主席诗词》《郭沫若全集》等书,以及《红旗》《诗刊》《环球》《昆仑》等杂志的装帧设计都出自鼎鼎大名的诗人“杭约赫”。这些作品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洁、明丽、清新、挺秀,特别是有一种书卷气。
曹辛之曾说:“每个装帧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以为,好的装帧设计,应该有些书卷气,要含蓄、有韵味,让人耐看。”曹辛之的装帧特点有很多,首先是非常注重整体设计。编辑家、出版家王子野在作品集序言中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所谓整体,就是不要只顾着搞一个好看的封面,而且还要考虑到书的开本、版式、扉页、环衬、字号、用纸以及插图、题花、尾花等等。他认为只管画封面,不顾其他条件配合,不可能搞出完美的装帧。”
“艺术永无止境。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当永远铭记韬奋倡导的‘生活精神’,对艺术,要精益求精,永不自满。”曹辛之认为,书籍装帧应当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也应当发挥现代物质条件、印刷效果的特长,以表现时代精神。他说,民族形式是异常丰富多彩的,随便把大家看惯了的几个汉代车马图案,或唐代飞天搬来搬去做封面,就算是“民族形式”的设计,也会把民族形式庸俗化了。BOB全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