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摘 要:评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本文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长城瞭望”为样本,深入探讨新时代打造评论品牌、扩大媒体影响的路径,为党报评论如何在媒体竞争中实现转型重塑与守正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长城瞭望”,BOB全站是《报》为适应媒体竞争需要,于2012年底推出的评论专栏。作为机关报重点经营的评论栏目,“长城瞭望”专栏始终紧跟党、国家和军队大事要事,举旗定向、强势发声,释疑解惑、凝聚共识,积极为“学强军思想、干强军事业”鼓与呼,推出了不少精品力作,在全国全军产生了影响力。
评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从“长城瞭望”专栏获奖可以看出,在观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闻领域,树立精品意识、打造评论品牌,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扩大影响力、当好“排头兵”的有力武器。本文以该专栏为样本,深入探讨新时代打造评论品牌、扩大媒体影响的路径,并为党报评论如何在媒体竞争中实现转型重塑与守正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人们常把新闻记者比作“桅杆上的瞭望者”,一个国家就像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要想行稳致远,绝不能缺少“桅杆上的瞭望者”。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评论最能体现媒体立场、水平和品位,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新闻体裁。面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崭新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如何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评论专栏的编辑、作者不是“书生论政”,而应该心系“国之大者”、立志“以文报国”,必须有更大的担当、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政治站位,竭诚为强国强军事业“担道义”“著文章”,积极抢占思想高地,无愧于“瞭望者”这一光荣称号和神圣使命。
思想是智慧的花朵,是时代的强音。评论作为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和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是靠思想来引领舆论、指导工作的。写评论归根结底是拼思想,思想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评论人员的水准,决定着评论文章的成败。这也是“长城瞭望”专栏取舍、编辑稿子的首要标准。
比如,全媒体时代战友之间、官兵之间,沟通不畅甚至难以沟通的现象并不鲜见,正如网上的一句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对此,“长城瞭望”专栏以“今天,我们该如何沟通”为主题,推出5篇署名评论:《一张“婆婆嘴”遇上“果取关”》《板着“扑克脸”解不开“表情包”》《只凭“套路深”打不开“屏蔽门”》《不带耳朵就用不好嘴巴》《一言不合就要拉黑吗》。文章刊发后,在官兵中引起积极反响。这启示我们,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理性的声音,越需要发挥党报评论“定海神针”的作用。
“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华丽的词藻、堆砌的材料、寻章摘句的炫耀,而在于用真知冲击成见、用思想唤醒光明、用共识推动进步。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能够帮助读者拨云见日,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够帮助读者洞幽察微,在全局中“谋全域”,在长远中“谋一程”;能够帮助读者在细微之处谛听时代的心音,“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能够帮助读者推开一扇窗,视野为之一新,观念为之一变。2017年4月18日,习主席接见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主官,并对各单位发布训令。“长城瞭望”专栏及时推出“寄语全军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系列署名评论,从首责首任、重组重塑、合力合心等方面,寄望这些单位牢记训令,忠诚使命,把自己锻造成为精兵劲旅,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1950年,同志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报纸要实现领导的任务。在突出的方面要集中力量,有的时候用整版来登,用一个月时间,发表一连串的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长城瞭望”专栏的突出特点是系列署名评论多,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策划,在突出的方面集中力量,来推动一项又一项具体工作。
评论策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选题,策划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观点聚焦、确立选题的过程。在七嘴八舌中把思想的线团一点一点理清,在“肯定-否定-肯定”的良性循环中把思想的刀锋打磨得愈加锋利。陈云同志总结自己的决策方法是:交换、比较、反复。选题同样需要从诸多新闻、诸多论述、诸多工作动态、诸多思想碎片中,披沙拣金、去芜存菁。评论写作的第一关是选题,最难的也是选题。提高选题能力,核心就是能够从众多话题中找到最适合栏目的选题,从众多角度中找到最适合栏目的角度。
“长城瞭望”专栏创办以来,编辑队伍有进有出,责任编辑一期一换,但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准,这与重视选题策划密不可分。当年作为编辑的夏衍,曾把自己喻为厨子,把读者尊为主人,把维护主人的健康视为天职。他在《做厨子不易》一文中说:“作为一个厨子,重要的还不止于技术,而应该是还有一个心术的问题。不偷工减料,不懒得出去采办,而随便拿些烂鱼臭肉乃至有毒的东西来伤害主人的健康……”以工匠精神搞好选题策划,从源头上解决了“评什么”的问题,减少了“来什么稿发什么稿”“写什么稿发什么稿”等消极行为。
《报》作为机关报,如何发挥好联系广大官兵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当好广大官兵心目中“不见面的指导员”?这是“长城瞭望”专栏寻找选题的突破口、取舍选题的铁标尺。评论的地位日趋重要,影响力举足轻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跟大政方针,紧盯工作进程,紧贴官兵思想,在吃透“两头”上下功夫。
这些年,“长城瞭望”专栏先后围绕“坚决服从军队改革大局”“关注陆军合成营建设”“从抗疫斗争中汲取奋进力量”“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提高备战打仗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等主题,精心策划了数百篇署名评论,使“长城瞭望”专栏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以不断提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历来是评论关注的靶标。加里宁说过:“如果你讲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凡是问题所在,必然是矛盾所在,也必然能牵动人心。“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对准问题发力,评论的选题才能有的放矢、一剑封喉,才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共识,才能够凝聚力量联合行动、集中智慧寻求对策,才能真正于社会进步有推动、对强国强军有助益。
“长城瞭望”专栏关注的都是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问题曝光,不是为了宣泄义愤,而是为了因势利导;不是为了一人一事,而是为了寻根探源。比如,在“以好的作风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系列评论中,把问题摆在桌面讲、挑在刀尖攻,刊出的《决不允许搞假大虚空那一套》《决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决不允许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决不允许搞纸上整改虚假整改》,如同4篇战斗檄文,起到了猛击一掌、振聋发聩的效果。
在转型期的中国和中国军队,发现和提出问题很容易,但要引导官兵正确看待问题却并非易事。军事媒体人不能为了满足表达的快感而人为地扩大情感上的对立,也不能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评论坚持问题导向的目的,是为了帮忙而不是添乱,是为了鼓劲而不是泄劲。比如,针对正风肃纪和军队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慢作为、不作为、假作为现象,“长城瞭望”专栏剖析其思想根源,把手术刀对准“改完再说”的心态、“不做不错”的想法、只表态不落实的积习等6种病灶,精准发力、正本清源,目的在于提振官兵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评论的价值,体现在解释好上,更体现在解决好上。
“长城瞭望”专栏曾围绕“激活基层内生动力”,推出《偏离中心怎能凝聚兵心》《捆住手脚怎能施展拳脚》《不卸包袱怎能轻装前行》等6篇署名评论,深入剖析基层建设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引起军委机关和基层官兵的广泛关注。随后,“长城瞭望”专栏又推出了“新时代‘基层建设十问’”“激发强军中的‘士官力量’”系列署名评论,形成了波次推进、层层深入的舆论态势和工作导向。这也启示我们,评论不能自说自话、孤芳自赏,而应在追求“一炮打响”的同时,乘势“一追到底”,在推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实现评论价值的最大化。
全媒体时代评论,不但改变了评论的表达样式、逻辑结构、文风特征,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评论的疆界、丰富了评论的种类、扩大了评论的影响。传统的党报评论,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坚持守正创新、改进话风文风,努力把“楷体字”写在全媒体的大平台上。
“长城瞭望”专栏经过精心的经营和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风格:主题重大、紧贴中心、旁征博引、文风活泼等,每篇评论名言警句和典故事例俯拾皆是,权威论述与“草根”语言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感染力。从文风上看,有的气势恢宏,有的优美生动,有的简洁明快,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俗文俚语点缀其间、诗文典籍信手拈来,有的在讲故事、摆事实中凝聚共识,在大白话、大实话中解惑释疑。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评论观点再独到、材料再丰富,如果不讲辞章,行文拖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照样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套话的背后是思想上的懒惰,空话的背后是思考上的乏力。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思想丰富多彩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得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
比如,《“职务恐慌”岂能大于“本领恐慌”》《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抱怨“官不逢时”》《只凭“一张寡嘴”可不行》《“唱高调就是官僚主义”》《别干那些让人戳脊梁骨的事》等署名评论,观点鲜明,辣味十足,鞭辟入里,激浊扬清。2019年春节前夕,“长城瞭望”专栏以“感悟军营‘年味儿’”为主题,为奋进在强军路上的战友送上一份问候和温暖。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其中清澈的爱、真挚的情:《团圆,一桌魂牵梦绕的年夜饭》《牵挂,一串情感编织的中国结》《奉献,一首唱给祖国的迎春曲》 《警惕,一盏护佑安宁的长明灯》 《清新,一缕染绿军营的杨柳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