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一些读者可能会不假思索,认为家电都是由拥有品牌的厂商直接生产。毕竟从产品营销到包装再到家电上的标志露出,始终只有单个品牌出现在视野中,将品牌方和生产方划上等号也是家电市场上常见的事。但要是仔细端详包装和说明书,说不定就会发现品牌之外的另一家厂商。
这便是家电和其他制造业的一个事实,你所购买到的产品,可能由品牌方之外的其他厂商代工生产。无论是在进入全球多个国家的国际品牌,还是深耕国内市场的中国品牌,亦或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势力,代工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生产模式。或者说,更多样的市场才会因此出现。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一个不可能绕开的问题:并非完全由品牌方生产的代工家电,是否值得选择?
一款家电从概念到最终上市交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庞大的生产链条去支撑。创意、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运输......每个环节都意味着大量投入。虽然获得同等销量后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回报,但完全自主生产离不开高成本高风险,还随着家电复杂程度增加水涨船高。
家电品牌之所以选择代工,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降成本。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长期维持较大规模的产品研发队伍,工厂经营同样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持续开支,对企业经营提出了不低的要求。而与代工厂商定好产品生产所需费用后,品牌方便能更有效地将整体成本控制在预期内。
家电代工也非代工厂只为品牌方负责生产环节,还混入了相当比例的ODM。代工方会根据行业动向市场需求预先研发,而后提供相对完善的现成的产品方案,品牌方会选择方案融入自己希望推出的产品,或是直接换个外观设计甚至只贴个logo就推向市场。
通过代工,家电前期的各项研发成本分摊到代工方周期经营当中,品牌方收获了功能符合规划的产品,可以在低成本的基础上灵活展开价格战。同时,品牌方还可以专注于他们擅长的,或者是一般代工厂做不好的部分,比如说工业设计、品牌包装以及越发火热的智能化体验。
小家电市场上时常冒出营销和品牌设计做得不错,功能上却相差无几的新品牌,原因便在于此。代工厂们在这个变化速度并不快的行业中,提供较为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那些有可能是头一次进入的品牌,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推出新品,甚至是拿下不小的份额。
智能家电厂商的玩法要相对“高级一些”。这些来自互联网或是其他领域的品牌方,面对代工方方案不只是做品牌包装,还带来了较为完善可用性还不错的智能化体验。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自己负责给家电添加新概念,如此创新曾获得大量消费者认可,还引发全行业关注。
代工对于品牌方好处不少,然而如今的市场变得不太买账BOB全站。意识到自主生产和代工差异的人逐渐变多,这并不意外,消费力提升必然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提出更多需求,涉及品质、品牌、体验等等。其中一部分对代工生产意见颇多,还出现了就这类生产模式的口诛笔伐。
有的品牌在品牌营销、智能功能层面拿出了传统家电厂商未曾想过的创新,却疏于产品质量控制,消费者使用体验受到损害。还有的品牌在同一款家电中引入不同代工方生产,但缺乏品质均一性把控,消费者为了找到称心产品还得翻来覆去查代工厂,着实添加不少负担。
分散经营风险和研发成本,没有带来家电产品更活跃的创新和市场反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进步。种种现状无不违背了代工生产模式诞生时所具备的优势,为什么曾代表了行业先进性的家电代工如今会适得其反,变成消费者和部分企业都在反对的生产模式呢?
部分品牌和用户一味追求低价家电,使得代工比自行研发生产更受欢迎,因为没有更能控制成本的手段了。可是这也拉开了产品品质的“滑坡之旅”,先是在外观和功能等额外添加成本的部分开刀,然后产品规格在成本控制下不断缩减,到最后连最基本的质量检测也松了口子。
还有品牌价值的损失。代工家电部分特征依赖现有方案,而不是品牌方研发,一旦出现了代工方更换或其他变动,规格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迭代家电的功能和参数说不定还比不上前一代产品。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可以买到更好的产品,家电出现退步BOB全站,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
多种不利因素相加,最终造成了家电代工在消费市场的负面认知,代工几乎站在了好产品的对立面。渐渐的,消费者社区中形成了这样的声音:如果不想买到缺乏亮点同质化明显、只有低价却无高品质、实际性能还不如旧款的家电,那么就要擦亮双眼远离那些代工产物。
如此看来代工似乎百害而无一利,但家电行业要做的产品升级和行业形象改善,不是“消灭”代工就能完成的。
上面提到的案例,其实仅代表有了代工依赖而不在产品上多下功夫的产品、品牌方和代工厂,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代工家电,往往有着不错的品质和用户口碑。根据调研机构数据,代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中国家电的影响力,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家电市场的互联网、智能化转型。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几乎所有大型家电品牌都有自己的代工业务,包括创维、TCL、海信、长虹等等。在家电厂商刚起步时,是代工业务筛选出厂商并提供成长空间,也丰富了各品牌的产品线BOB全站。从宏观角度来讲,代工带来研发资源和生产资金,哺育了今天的中国家电产业。
家电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代工,应当拿出更多精力把控品质。大规模建设资产门槛高而且不利于行业资源利用,但品牌方可以在产品设计、生产规范上下更多功夫,比如指定并执行较高的生产质检规则,使用更多的原创设计方案,乃至是带动代工方共同研发行业技术创新。
市面上的案例也不少,比如现在流行的智能化浪潮,就是通过代工进入家电品类的新厂商普及的,概念优势反哺了行业。再比如电视市场新玩家,面临自研自产企业一齐追求高端化和品质升级的大环境,却在品牌方和代工方的通力合作下带来好产品,进而在市场上口碑销量双丰收。
代工也不能和品牌授权概念混淆,代工产品的品牌经营权在品牌方手中,授权则是将品牌使用权交给了品牌方之外的第二方甚至是第三方。品牌方的把控权并不如自己生产或代工来得大,获得授权的运营方往往是消耗品牌价值而非经营,因此有过授权后品牌认可度一落千丈的事。
归根到底,不管是自研自产、代工生产或是品牌授权,只要厂商对产品和消费者负责,不因低价等原因对品质把控放任自流,那么就能带来值得肯定的好家电,也能在行业的一次又一次转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