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在偃师市缑氏镇的种植园里,成片的葡萄已全部套袋,本月下旬,早熟葡萄即将上市,市民马上可以尝鲜了。
近些年,我市葡萄种植发展迅猛,但保质期过短、深加工产品少是葡萄产业仍需突破的瓶颈。拥有葡萄种植独特地理优势的洛阳,如何打造葡萄产业品牌效应?
目前,我市葡萄种植面积达3.5万亩。偃师市作为我市葡萄的主产区,仅缑氏镇和翟镇镇两地的葡萄种植面积就占全市的80%,也是全省最大的葡萄集中种植区。此外,孟津县常袋镇有几千亩红提种植基地,嵩县田湖镇、宜阳县韩城镇、洛龙区李楼乡等也有零星种植。
“缑氏土地平整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土壤含钾量高,适宜葡萄生长。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缑氏葡萄深受国内市场欢迎。”市农业局园艺站相关负责人说。
1999年起,孟津县常袋镇开始引进美国红提,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2006年,常袋镇开始举办“常袋红提采摘节”,沿小浪底旅游专线公路建设了红提特色种植观光带,实现了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洛阳北线旅游一大亮点。
我市葡萄品种主要有巨峰系列、京亚、红提、无核白等多个品种,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还销往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缑氏镇采用“农户+基地”的模式,成立了多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给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到葡萄上市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批发商主动上门采购,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常袋镇一些公司也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红提葡萄的生产管理水平。
缑氏镇通峰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介绍,通过技术创新、品种开发,目前我市葡萄产量和品质已大幅提高。如今葡萄每亩产量由原来的1500公斤至2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至4000公斤,出园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6元至2元提高到5元至7元。去年,农户每亩收入达1.5万元,而每亩成本为4000多元。
我市拥有葡萄产业的种植基础和地理优势,不过保质期过短、深加工产品少等是目前我市葡萄产业面临的瓶颈。洛阳葡萄产业能否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市农业局园艺站相关负责人建议: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无公害栽培,扩大标准园建设规模,培育更多新品种,提高葡萄产量。
二是延长葡萄保质期。目前我市葡萄多是在远途运输前进行简单冷藏,一般10月之后就很难在市场上看到。虽然有一些葡萄品种通过冷藏在春节期间销售,但冷藏规模需进一步扩大,让农户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是扩大深加工产品领域。我市葡萄深加工产品较少,目前仅有缑氏的葡萄酒和常袋的红提葡萄酒有一定的知名度。建议相关企业开发更多葡萄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利润空间。
四是推行合作社模式,打造龙头企业。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扩大葡萄种植规模BOB全站,提高品种档次。
五是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契机,大力发展以采摘、饮食、住宿、观光为一体的葡萄采摘游,进一步完善采摘园的服务设施,扩大采摘规模,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迎博 实习生 邱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