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BOB全站一柄手杖为何成士兵的终极梦想和励志鸡汤?详解法国元帅权杖史

  BOB全站编者按:“每一个士兵的背包里都有一根元帅权杖”,这句法国国王路易18所说的励志名言,往往被很多人都将其归为法国战神拿破仑所说,以增强其说服力和传播力,更被转述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为各种鸡汤文章中的必备内容。那么,这个法国元帅权杖到底是个什么存在呢?本文并不探讨元帅这一身份,而是对这一身份的象征——元帅权杖的来历、演变进行讨论,并从中发掘出,这件物品的改变是如何反映了法国历史的进程。

  “Terror belli, decus pacis”,自1758年开始,历经政局变迁,这句话始终都被铭刻在元帅权杖之上。它的意思是“于战争中,威慑;于和平时,装饰。”

  长久以来,元帅权杖一直是作为一个展示军事指挥官事业成就的物品。它不光意味着获得者在军事上的功绩,还代表着一项权威,一项源自于国王又作用于军队的权威。纵观法国历史,自路易十二时期到第五共和国,法国共有275位元帅。

  1627年,最后一任法国大元帅(connétable)雷蒂吉耶公爵(le duc de Lesdiguière)去世后,元帅便成为了法国的最高军事权威。

  元帅权杖的近代起源非常明确,1639年6月30日埃丹围城(le siège de Hesdin)期间,路易十三将自己的手杖授予了刚刚夺下城市的拉梅耶雷侯爵[1](le marquis de La Meilleraye),并说:“我任命你为元帅,这是你的权杖。”元帅权杖由此走上法国历史舞台,尽管它那时还只是个寻常物件,但却体现出了国王授予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在1758年之前,元帅权杖无固定样式,它们的长相取决于获得者的兴趣爱好,有的是用昂贵的木材,有的是银的。在路易十三时期,受封元帅的军官将元帅权杖加于自己的家族盾章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1758年之前的法国元帅像都是七月王朝时期补画的,他们手里拿着的带鸢尾花的权杖可能并非原品。

  权杖与军事的关联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之前,大塔尔坎(Tarquin le Superbe)国王是第一个在军事仪式上手握类似权杖的人[2]。至于元帅,它一开始只是法国国王宫廷的一个职务,一直到菲利普·奥古斯特时期才正式成为了军事职务。

  这两个依靠于王权的起源就决定了元帅权杖要区别于、甚至是要在等级上低于国王的圣器。由国王所授,一根寻常的棍子也足够代表它被赋予的权威。但是根据一些元帅回忆录或叙述,权杖似乎也不是一定要有的。根据丹若侯爵[3](le marquis de Dangeau)的回忆录,“新元帅宣誓时,国王将自己的手杖经国务秘书,交至受封的元帅手上,元帅宣誓结束后再将手杖归还。”这一行为代表了国王将权力下放给元帅,元帅为国王效忠。这就很有点中国古代“假节钺”的感觉。

  丹若侯爵在回忆录中还提到宣誓仪式上有时也会出现鸢尾花权杖,这一类型权杖的最早记载是在1571年,“蓝色天鹅绒,上面绣有金线鸢尾花”。

  元帅权杖的形制是在1758年得到统一的,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元帅权杖的二次诞生。1758年,时任战争国务秘书的贝利勒元帅(Belle-Isle)提出了将元帅权杖形制统一的建议,在他之后的元帅权杖被称为贝利勒式,到1783年一共授予了25人。

  贝利勒式元帅杖上下两端均有金色小帽,上面的小帽顶端刻有王l室的鸢尾花,侧面为铭文“Terror belli, decus pacis”(于战争中,威慑;于和平时,装饰)。底端的小帽上镌刻着被授予者的姓名、头衔、君主的头衔以及授予日期。第一批获得此新式元帅权杖的是孔弗朗海军少将(Conflans, vice-amiral)和一个匈牙利人贝尔什尼 (Berchény)。

  至于元帅权杖为何趋于统一,这要从法军的一场惨败说起。1757年11月5日法军在罗斯巴赫惨败,一直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损失惨重,在弗雷德里克二世[4]的普鲁士陆军面前溃不成军。罗斯巴赫之战在军事上并未对七年战争的结果有什么大影响,普鲁士军队也未对法军进行大力的追击,但是却在士气上给了法军致命一击。

  为了重振因战败而受损的军队形象和军事统帅在朝堂的地位,贝利勒元帅想到了用相同的权杖将军事统帅形成一个群体的办法。而且,新的元帅权杖上刻着国王与被授予者的名字,它一定程度地强化了国王与元帅的连接;授予仪式也不再是短暂的,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纪念仪式。

  1763年巴黎条约签订之后,和平成了法国的主要论调;国王开始从“战斗版”过度到了“和平版”,同样元帅的形象也在跟着改变。他们参与作战的时候开始减少,出席和平仪式的次数逐渐增多;而且对和平的贡献也同样可以得到元帅权杖的嘉奖。

  路易十五时期的布沙尔·德·埃斯帕拜斯,奥博代赫侯爵(Bouchard d’Esparbès, le marquis d’Aubeterre)便是因其外交角色以及在《拉施塔特条约》中的贡献,在1783年继任的路易十六封为的元帅。值得一提的是,1783年获封的元帅中,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军功而获此荣誉。

  因外交贡献而获封元帅之人,我们在路易十四时期也同样能看到;他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奥博代赫侯爵的先祖,叫做古德富瓦·德·埃斯帕拜斯。这位埃斯帕拜斯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起草与签订,作为对此贡献的表彰,路易十四授予了他元帅头衔。作为元帅的埃斯帕拜斯在1675年到1679年仍代表法国参与了一系列的外交事宜,例如《奈梅亨条约》的签署。

  尽管路易十四时期已有因对和平的贡献而获得元帅头衔之人,但所占比例并不高;路易十四共任命54名元帅,仅10人有过外交任务,以元帅头衔进行外交活动的也不过4人BOB全站。到了18世纪,担任过大使等外交职务的元帅有17人。上文提到18世纪国王的思路是“和平”,因此元帅也同样被赋予了相同的意义。

  被授予元帅头衔,不单单是为了表彰将领对和平的贡献;在和平世纪[5],获封元帅,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不再指挥军队。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一共任命了67名元帅,仅有21人在获得元帅头衔后还在指挥军队;大部分的元帅都转型到了外交事业上,例如在英国、萨瓦、西班牙等国担任全权大使(plénipotentiaire)。

  元帅的职权来自于国王,那么后者授予了他们何种权力呢?我们要先看一下元帅的宣誓,它的来源是封建制度下附庸对领主的效忠;国王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将一部分的权力授予他认为能够担此重任的将领。

  因此,元帅只是国王权力的执行者,他代表国王执行一部分上天授予的权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元帅宣誓词中提到的职责只有:忠于国王,服务国家,治军公正,却并不包括指挥军队。因为指挥军队是国王的职责,元帅是代为执行者。

  元帅权杖便是这一下放权力的媒介,国王授予元帅权杖,意味着授予他自己的部分权力。但是随着国王形象的变化,元帅所执行的部分权力也发生着改变,就像上面铭文所刻,“于战争中,威慑;于和平时,装饰。”

  在和平时期,元帅权杖便不再如战时一样代表武力,它代表了一种克制的权威;元帅善战,但同样懂得克制。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国王致力于构建一个“公正的”形象,他们打的仗也应该是正义之仗。因此,作为他们战争权力的执行者,元帅也要有同样的特性,公正、理性、会控制情绪。1758年之后的元帅权杖上的36朵鸢尾花便代表了兵戈之中的克制。

  十八世纪中后期获封元帅头衔的军人都有那么一点偏老,最年轻的萨克森元帅都已经55岁;而且由于国王向和平方向的转变,大部分将领在获得元帅头衔时就约等于军事生涯的结束。1768年到1791年任命的23位元帅中,只有3位继续指挥军队,他们中就有打输了罗斯巴赫会战的苏比斯(Soubise)元帅。

  大部分的元帅不再指挥军队,元帅权杖也就没有了战争中的威慑;它成为了和平时期的装饰,但也同样成为了元帅本人的荣耀象征和家族的纪念物。一般来说,元帅权杖是要随元帅下葬的;1758年受封的38位元帅中有4位在遗产清单上提到了“元帅权杖”。

  但这并不等于其他权杖全部随得主下葬,因为一些公证人会因“难以断定物品性质”而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尼古拉伊元帅(Nicolay)在回忆录中称元帅权杖为纪念物,“这份荣耀应该留在家族中”。不过元帅本人对元帅权杖的看法相关原始文献并不多,单从尼古拉伊元帅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元帅权杖它作为一个媒介连接了一个家族为国家服务的光荣记忆。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颁布法令恢复在大革命时期被废除的元帅制,与其一同恢复的还有元帅权杖作为武力威慑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第一批授予元帅权杖的20人中,仍有18人继续参加着军事行动[6]。

  目前现存的拿破仑时期元帅权杖一种有三种规格,一种是1804年第一次颁发时的样子,底端年代为“共和12年花月20”;一种是1813年达武元帅新权杖,达武元帅在1812年俄罗斯战役中将权杖遗失,他的新权杖被加上了王冠的元素;最后一种是马尔蒙的,他的非常特殊,较其他人的权杖要细,而且上面的图案不同于1804年的32只雄鹰,也不同于达武元帅的32只戴冠帝国鹰,而是16只蜜蜂与16只雄鹰穿插。

  从1804年到1813年这9年,拿破仑也从执政成为了皇帝,故而元帅权杖上会有皇权的体现。

  拿破仑时期一共26位元帅,除了没有获得元帅权杖的波尼亚托夫斯基和格鲁希,其余24人均有至少一根元帅权杖[7],但后世流传中却消失了一部分。它们其实并未遗失,而是在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时期被进行了改造,32只帝国鹰换成了30朵鸢尾花。

  法国元帅权杖从贝利勒时期确定形制之后,整体一直都是覆有蓝色天鹅绒的。但是1969年在大皇宫展出的13根元帅权杖却表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与其说是蓝色,有些倒不如说是棕褐色。

  有人说出现色差是因为年代久远,但一些旧制度时期的元帅权杖仍然是蓝色;也有人说是因为展厅的光线根仍是非常漂亮的蓝色[8]。乔治·蒂勒曼(Georges Dillemann)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历经年代而出现的色差与法国蓝染的历史有关。在17世纪之前,法国的蓝色主要来自于菘蓝;17世纪之后才开始用靛蓝(Indigo),但是靛蓝主要产自美洲和印度,依靠英国进口。

  在1806年11月21日大法令下达之前,欧洲的靛蓝就已经不足了,因为早在同年4月25日,拿破仑就下令恢复一部分步兵团的白色制服了[9]。1810年7月4日,拿破仑颁布法令建议在法国境内尝试种植易成活且便宜的本土植物代替靛蓝。但是在此期间,靛蓝仍通过种种渠道流入法国,它们的纯度、色彩饱和度均参差不齐。

  到了19世纪后期,靛蓝实现了工业化染色,但是它的耐久度与过去高品质靛蓝仍有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何后者需要格外的防氧化。蒂勒曼认为靛蓝的品质影响着它们的颜色和持久度,很有可能拿破仑时代用来做权杖的靛蓝染料品质一般般。

  1791年立宪君主制时期还颁发过两根元帅杖,分别授予了卢尚博(Rochambeau)元帅与吕克内(Luckner)元帅。他们的元帅权杖长51.4厘米,直径3.1厘米,蓝色天鹅绒上绣金色鸢尾,底部刻有“国家,律法,国王”。

  七月王朝时期元帅权杖长49厘米,直径4.5厘米,顶端是一只展翅的雄鸡,杖身饰有56颗五角星;路易·菲利普一共颁发了9根元帅权杖,其中不乏第一帝国时期名将,例如:杰拉尔、洛鲍、德隆、雷耶[10];格鲁希的元帅头衔在此期间也得到了确认。

  短暂的第二共和国也授予了四位将领元帅头衔,他们中包含了拿破仑皇帝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以及第一帝国骑兵将领艾克赛尔曼斯。他们的元帅权杖延续了七月王朝的样式,但是在1852年,路易·波拿巴成功政变成为拿破仑三世后,这四根权杖都被改成了后来的样子:长50厘米,直径4.5厘米,用了颜色较深的天鹅绒,饰30只不戴王冠的雄鹰。称帝后的拿破仑三世一共任命了15位元帅,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麦克-马洪和巴赞。

  第三共和国一直到成立的第46个年头才颁发了第一根元帅权杖,它被授予了马恩河战役的英雄——约瑟夫·霞飞。霞飞元帅的元帅杖纵观整个法国历史,都算得上大个,它长52厘米,直径5.8厘米BOB全站,重1公斤;延续了第二帝国的逻辑,深色天鹅绒,装饰物为30个,但是30颗五角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贝当和福煦分别获得了元帅头衔;他们的元帅权杖要比霞飞的小一些,长50.5厘米,直径4厘米,也较轻,为500克。第三共和国时期,一共有15位元帅。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共和国的元帅权杖上面的五角星都朝向着顶端的荣誉军团之星。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共有3位元帅,其中只有若恩(Juin)元帅是活着拿到元帅权杖的,剩下两位均为追授;他们的权杖长52厘米,直径4.6厘米,五角星不再向心。到目前为止的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只有一位元帅,是1984年被密特朗总统追封的皮埃尔·柯宁(Pierre Koenig)将军。

  从第三共和国开始,元帅权杖下部铭文就只有被授予者的名字和年份了,这件物品已经不再需要被用来强调“最高统帅下放的权力”,而是更加倾向于一个“为国家服务”的嘉奖。但是纵观历史,也是有三位将领拒绝此头衔,他们分别是:欧仁·哈维雅克将军;路易-儒勒·特罗许将军;以及夏尔·戴高乐将军。

  Terror belli, decus pacis。无论是于战争之中,当做威慑;还是于和平之世,作为装饰,元帅权杖反应出来的都是授予者的意志。在国王时代,它随着国王形象的变化由战场之威慑转变为和平之装饰;到了拿破仑时代,皇帝需要将军权下放,用于作战,元帅权杖便又成了战场权威的体现。

  1870年,随着法国政治的逐渐共和化,最高统帅的军事指挥权也不再集中于一人;再加上全面战争时代的到来,战争不再倚靠一人或几人的指挥,而是倾向于总体的配合,这便让元帅权杖再度回归了它作为奖励的特性。福煦元帅有7根元帅权杖,这和1815年的威灵顿公爵很像;他们的权杖并非为了表现军事权威,而是为了嘉奖他们为实现和平做出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2024 BOB全站.(APP)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170672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