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历代绘饰于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500余窟的图案保存完好,这在现存佛教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图案不仅纹样丰富,色彩绚丽,而且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石窟不仅是一座历代画库,还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的图典。“图案”一词,是20世纪初由国人学子从日本引入的,传统上称为“藻饰”、“纹样”。在美学上泛指为美化物体施行的装饰,它包括纹样、符号、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图案不同于绘画,它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抽象、异化了的,并且大多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依照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建筑、服饰、佛具器物、一般装饰四大类。其中建筑图案主要介绍石窟内的人字坡、平棊、藻井,佛具图案主要介绍佛龛楣饰、华盖、佛座、背光,以及绘在建筑、壁画间的带状边饰。敦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纹样的题材、内容和绘制技法。纹样可分为花草、禽兽、云气、火焰、几何、金釭等种类,每一种类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记录下图案的演化过程。纹样构成形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带状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纹样等,可以说敦煌石窟图案囊括了通常所见装饰中的所有形式。
平棊是古代宫殿内顶部的装饰,俗称“天花板”、“承尘”。其单元结构是四条木板结成一个方井形,有如棋格。方井之内再交错套迭方井,方井中央主要饰一莲荷图案,即古籍中所说“交木为井,反植荷蕖”。若干方井相连装饰于屋顶,即为平棊,或称“斗四方井套迭平棊”、“抹角迭砌平棊”。
方井中心为莲花,边饰纹样以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组成。外层四角绘飞天和化生童子,飞天形象清秀,化生形象各不相同。内层四角绘网纹,代替通常的摩尼宝火焰纹。纹样分布,在严守法则中又显出几分随意性。
方井中心绘圆轮形大莲花,两个方井外层四角绘飞天和摩尼宝,另两个方井四角绘莲花和摩尼宝。边饰纹样分别为忍冬单叶连续纹、菱格纹、云气纹、散点小花纹BOB全站。色彩以土红为地色,纹样以绿、白、黑色相间,色调热烈鲜明。方井边饰均以绿色涂边,增加整体感。
方井中心为莲花,外层四角绘伎乐飞天,或举臂舞蹈,或演奏音乐。边饰中点线菱形纹、散点小花纹、双叶交茎套联忍冬纹尤为漂亮。色彩清新,以白色代替了以往常用的绿色,莲花池水也以蓝色代替绿色,红、白、黑、蓝相映,更为明快。
人字坡图案,是绘在中心塔柱窟窟顶前部人字坡面上的装饰,与后部平棊图案相接。人字坡窟顶是仿木构建筑式样,有泥塑屋脊方檩、檐枋、圆椽和承托檩、枋的斗拱,并施以彩画装饰。有人字坡的中心塔柱窟,现知较早的在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圆椽之间均为白地,主要饰忍冬莲荷纹,有的还绘有天人、摩尼宝、禽鸟等。这种纹样画满了人字坡椽间的所有空间,有象征虚空普雨天花,天人持花供养的含义。屋脊方檩、檐枋绘饰由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组合的连续带状边饰,与后部平棊边缘上的边饰相同。从窟内整体装饰上看,人字坡与平棊的布局形成前后照应、相互通达的效果。
人字坡中脊将坡面分为前坡、后坡。坡面上的椽以土红色平涂绘出,椽上涂画散点三叶纹。前坡椽间绘天人相向而立,皆双手合十擎莲花作供养之式。后坡绘莲花飞天。人字坡中脊绘莲花忍冬纹平棊,方井四角分别绘莲花和摩尼宝火焰纹。
泥塑椽上绘金釭纹、星云纹,天人形象清晰,莲花色彩保存完好。纹饰上部已残,莲枝颜色也已退变。
莲花中绘有一猴,攀枝眺望,莲叶下有两只白描绶带鸟。莲花下还有一对绿色鹦鹉在安静地歇息,相互顾盼,颇有情趣。
华盖亦称“伞盖”,本是帝王遮雨蔽日的用器,后来也就成为社会中表示等级、身份、权力的象征。出土文物,最早见于秦始皇的铜车马。《汉书》说王莽造华盖九重。《后汉书》记载,灵帝建有十二重五彩华盖。……西魏之前,石窟装饰上华盖与藻井是有区别的,如272窟佛龛内顶上的华盖是一个圆形,外围一周是三角垂帐纹,与同窟的套斗方井藻井完全不同。到西魏时,藻井图案则与华盖合二为一了,如285窟门两侧壁画的华盖为重层三角垂帐,与同窟藻井图案一致,从而产生了绘有三角垂帐纹第一幅藻井图案,这是对藻井图案的华盖属性最好的诠释,表明藻井图案是壁画中华盖的“立体展示”。可以看出对来自中原的新纹样与套斗方井藻井的组合还在探索之中。
华盖盖顶拱起,华盖周围饰横条带状边饰,画小圆莲花纹。周边垂三角垂帐,帐下系铃。三角帐条之间夹饰垂带。华盖后面的小圆点纹饰是菩提树。
画在佛陀顶上的华盖,盖顶饰三角形和火珠形摩尼宝,盖周围垂饰帷帐、绶带,两侧是龙衔玉佩、葆羽、流苏。华盖背景是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