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公里,有腾冲市、龙陵县2个边境县(市)、4个边境乡(镇)11个沿边村(社区)。
自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以来,保山市立足“边疆边境边关边寨边民”实际,聚焦边境各族群众对建设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期盼,狠抓“六强六共幸福行动”,引导边境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保山样板”。
8月12日,“民族团结枝繁叶茂 水融幸福花开——主流媒体云南行”来到保山市,走进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轮马社区和胆扎社区等沿边村寨,看各村寨如何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进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会儿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村子,非常地漂亮!”这是记者见到轮马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在国后,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轮马社区位于猴桥镇北部,国境线户2028人BOB全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傈僳族和汉族混居抵边村。
走进轮马社区河头村民小组,远处的群山郁郁葱葱,近处房屋鳞次栉比,由火山石铺就的小路连接着家家户户,引来的地热温泉就在村口,世外桃源不过如此。
近年来,轮马社区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聚焦交通运输、人饮工程、电力通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全面补齐短板。同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主题,推广“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成立美丽村庄建设管理自管会,探索“巷长”“美丽公约”等制度,落实“十三条村规民约”,深化“门前三包”和“最美庭院”评比,引导激励群众参与环境卫生等整治工作。
“我们通过划定党员包片挂段责任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并积极实施‘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打造工程,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空闲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用当地竹篾编织‘小篱笆’作为围栏,既解决了群众自种蔬菜瓜果的问题,又绿化美化了村庄,达到了‘微菜园’硕果累累,‘小庭院’干净整洁的效果。”余在国介绍。
村民余生胜是轮马社区专职护林员,26岁的他已经担任护林员2年了。“以前靠山吃山,要靠砍伐树木赚钱,现在生活条件、思想观念都有了明显变化,大家都不随意砍树了,森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余生胜说。
如今的轮马社区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绿美成了轮马社区的形容词,也是保山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关键词。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绿美宜居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七改三清”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村庄房屋改造、污水管网、绿化美化、道路硬化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微”(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建设,推动村规民约、“红黑榜”“门前三包”、卫生日等常态化、制度化,结合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村庄、最美公路评比表彰,让每一个边寨成为美丽的风景线。
走进猴桥社区国门新村,一座由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及装饰物组成“一把弩”形状的寨门映入眼帘,宽敞的道路通向每家每户……
猴桥社区国门新村位于中缅边境上,毗邻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生活着116户534人,是傈僳族聚居区。“你看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可当年却叫黑泥塘村。”国门新村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变化,猴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感触极深。
如何实现从黑泥塘到国门新村的华丽蜕变?保山市立足实际,依托猴桥国家级口岸优势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确定了把黑泥塘村打造成集休闲度假、边境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国门新村”目标,整合各级资金完成环寨路、民族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等建设项目,走出了一条“以旅扶贫、以旅富民、以旅兴村”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同时,国门新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富民兴边的重要抓手,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依托种植、养殖和边民互市、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国门新村是保山市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保山市围绕不断提升边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着力强化稳岗就业和产业帮扶,以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巩固提升粮食、“两烟”、甘蔗、茶叶等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和边境贸易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新格局。
同时,保山市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猴桥、木城等口岸(通道)的区位优势,加强推进通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边民互市贸易有关政策,助推边境贸易自由化、智能化、便利化。2022年,全市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62.9亿元;172个“互助组”参加边民互市、办理边民互市业务8.6万票,边民收益实现417万元BOB全站。
居民房前、口岸通道、边境线上……一面面国旗高高飘扬,这是记者走访保山边境时见到的景象。
“我们是边民,守边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责任。”胆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蔡新装说。
2016年6月,34岁的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傈僳族青年蔡新装从老村长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了一名界务员,而且是1号界碑的界务员。从那时起,蔡新装每月要到边界巡逻2次。“界碑有千千万万个,但这是1号界碑,接过这份工作时,我非常激动!”蔡新装说。
界桩所在地点人迹罕至,山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达,蚊虫毒蛇更是寻常,有时候还会遇到塌方、泥石流。为了巡界,他清晨时分就要出门,很多时候天黑才能回到家。“一天要摔好几跤才能回到家。”蔡新装这样形容。2020年,蔡新装因成绩突出,荣获腾冲市“优秀界务员”表彰。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腾冲的3个抵边乡镇有10890名傈僳族群众,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质朴而深沉的情感。爱国、守土、固边的意识早已融入到他们的血脉当中,面对疫情他们意志坚定,步伐铿锵,男女老少齐心守边疆。
近年来,保山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万名党员守边关”等活动,边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11个沿边村、132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136个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万名党员守边关”和“自强、诚信、感恩”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全力筑牢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