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10月13日,四川省大剧院正举行四川文化和旅游厅定点扶贫成效展,一场特别的服装走秀吸引众人:专业模特从高处婀娜而下,步伐摇动里,她们身上由扎染工艺制成的裙摆和披肩,典雅不俗,艺术味十足。出人意料,这些扎染服饰的制作者,不是艺术家而是泸州市叙永县的村民。
百里之外,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里阳光正好。村民张开丽和侄女陈欣然正对着镜头直播,给网友演示如何用黑豆,做出颜色好看的扎染。
两个场景,看似无关,却因四川雕塑艺术院的范文教授相连。2015年,原四川省文化厅成为泸州市叙永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17年,范文和时年82岁高龄的母亲一起走进了叙永乡村,教村民学习扎染。
3年时间,叙永扎染便为人所识,大批出自村民之手的精美扎染产品,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走出国门,远销澳大利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扎染带来的幸福,像一束光,打在了他们的身上,映照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范文1967年生,四川雕塑艺术院教授、雕塑家(现在四川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帮助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四川卷·雕塑篇执行主编。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项目“叙永扎染”发起人,由范文教授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泸州市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中低山区,这里山河秀美,民族风情浓厚。2017年,范文初到叙永县西溪村,绵延的青山,乡野的小院,都成了她爱上这里的理由。
短暂的愉悦后,如何做好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摆在了面前。西溪村驻村干部告诉她,情况不容乐观。尽管西溪村自然禀赋优越,不过,资源并没有转换成效益,村里的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
如何破局?范文从叙永回到成都,将自己的见闻告诉了父母。听完女儿的话,“教村民做扎染”的想法立刻闪现在母亲钟茂兰脑海,而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空中楼阁。四川的扎染手工艺又称“蜀缬”,有2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钟茂兰培养了数百名扎染、蜡染工艺生,如今经济状况都不错。而且她曾在农村搞过教学实践,有丰富的农村帮扶经验。
钟茂兰是四川美术学院原工艺美术系主任、服装学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优秀专家特殊津贴。她与扎染结缘,是在1980年BOB全站,那年钟茂兰到贵州重安江考察学习民间蜡染,并准备把它引入课堂教学,随后,她写的《民间染织美术》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两本书,成为“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及“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此外她的《装饰色彩写生》由文化部评为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中国民间美术》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当时,钟茂兰学习考察完毕要离开重安江时,那些教她点蜡花的苗族姑娘一边点着蜡花,一边依依不舍地唱道“人不分开路分开……”乡村人的真情,让她下定决心要永远情系民间。
钟茂兰对范文分析道,叙永县内有苗族,在图案设计上可以结合民族特色,突出地域性;县内植物种类丰富,扎染所需的板蓝根、苏木、姜黄等,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作成本;扎染产品易制作,能很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说干就干。一个月后的2017年10月10日,首期扎染培训班确定在西溪村开班。开班前,范文带着82岁的母亲和84岁的父亲,以及68岁的钟更生、何渝苹两位教师,乘车7个小时,从成都赶到了西溪村。
第一堂课,范文和钟茂兰就遇了“冷”。在满怀热情走进教室时,里面稀稀拉拉坐着15位村民。“之前有三十多位村民参加动员会呀。”范文傻眼了。
从驻村干部那里,范文了解到了缘由。长久以来,村民的日常生活单调,除了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没有更多选择,突然冒出的“扎染”,让村民觉得新奇,但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他们心中有很多疑虑,首要的疑问就是“学这,能挣到钱不?”
第二天的课,来的人更少,只有6位。扶贫课是继续,还是就此打住?范文犹豫了。可母亲钟茂兰却心态平静,她知道如何激发村民的学习兴趣。
先教夹染法,这种手法容易上手,学员能快速产生融入感和成就感。“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来,都不能辜负了人家的期待。”钟茂兰说。
考虑到村民普遍缺乏美术基础和文化基础,无法自己画出扎染花色,钟茂兰索性将所有的图案在硬纸板上画出来,剪成模型。这样村民们就可以依样画葫芦,照着模型勾勒,然后自由地进行组合,这样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节省出很多画图时间,利用这些时间,钟茂兰又教授大家染法和针法。因为能因材施教,学员上课的时候,开始变得专注,求知欲得到激发。而对于年龄偏大接受能力稍弱的学员,钟茂兰常常与她们并排而坐,手把手重复扎染技法。
七天的课程结束后,学员参加了生平第一次结业成果展。拿着自己做的扎染作品,彼此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亮点,学员对范文说“有意思!”
因为扎染,村民脱贫的窗口被悄然打开。第一期的课程产生了“好口碑”,第二期在群英村开班的消息一出,主动报名者大增,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一次晚课,突然停电,学员们在电筒的灯光下,听服装设计陈伟老师讲。光从她们头顶射过的那一幕,让钟茂兰印象深刻,“这是一束照亮她们生活前景的光芒。”
这些年,“叙永扎染”先后举办了5期培训班,对6个乡镇12个村热爱民间艺术的200余名村民进行了培训。她们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9岁。
在开班授徒不久,范文就意识到,学员将扎染技术学到手,还远远不够,帮她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同样重要。在第二次“扎染培训”结束后,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下,范文就带着学员到成都“宽窄巷子”观摩学习。随后,范文又带着几个村选出的文化能人,到四川自贡丁丁扎染艺术馆、自贡扎染厂、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崇州道明竹艺村等地取经,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大潮中先进地区农村的发展面貌。
跟着范文,西溪村村民张开丽见识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那些斑斓的扎染艺术品、多形式的艺术门类,敲打着她的心房,“除了务农,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好看的。”
和村里的大多数妇女一样,张开丽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学,还有年老的父母要赡养,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务农,靠卖农产品,补贴家用。2017年,扎染培训班开班时,她犹豫了很久才决定试一试,“多学点总是好,毕竟务农挣不到太多钱。”经过点拨,张开丽进步很快。如今的她,从对扎染一窍不通,到能主动上网搜好看的图样,并能把自己新作通过微信发给钟茂兰和范文,接受指导和建议,张开丽成才了。
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上,张开丽制作的一张7米长、2.4米宽的青色壁挂扎染布作品参展,作品上染制了400多朵形态各异的白色“蜘蛛花”,古典大方。这件精美作品,最终以4000元的价格远销澳大利亚。一件“布”作品,竟然能卖出这样的高价,相当于过去她务农两个月的收入,当“不可思议”价格变成现实,张开丽钻研扎染的劲头更足了。
通过学习、反思、实践,“叙永扎染”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市场反响也步步走高。比如,他们主打的“生态自然”牌,选的是百分之百的全天然棉布,用的是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同时设计糅合苗族的蜡染、刺绣、麻编等民族艺术,风格独特。打开了市场大门,他们产品线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将扎染工艺与保健结合,制作具有安神、安眠、提神等功效的抱枕、颈枕、床上用品等新品渐次面世。
在不少村民与范文分享的视频里,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令范文极为欣慰:有村民制作出好的扎染被单,先给自家换一套,让居住环境美起来;聋哑夫妇也加入进来,制作出的扎染作品,不逊于大牌。
范文更是成了叙永扎染行走的“代言人”,走到哪里,都吆喝都推荐,倡导社会各界参与精准扶贫,她身边不少同学、朋友被感染,自愿加入了扶贫队伍。有朋友无偿为“扎染工坊”建立推广小程序与新闻平台,义务推广村民们的作品;有朋友自发用自己的收入为扎染培训班捐赠了缝纫机;有朋友帮着与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搭建销售平台;还有朋友帮着对接快手,让村民通过短视频展示扎染魅力……
范文还带着“叙永扎染”在各类扶贫义卖和展览中露面。2017年12月,首次参展义卖的131幅贫困村青少年绘画(扎染)作品,半小时内认购率超过80%,超过2000人次观展。这次“开门红”坚定了范文走下去的决心。随后,“叙永扎染”频频亮相各地的工艺品展会,销售成果丰硕,收益突破10万元。
范文知道,“叙永扎染”要在市场上走得更远,还需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市场理念,为此,范文和父亲范朴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油画家)、志愿者王璐一起设计并注册了“叙永扎染”的logo,“叙永扎染”就此有了更高的市场辨识度。
在扶贫路上一路走来,范文的感觉是“并不轻松,无奈时有发生,但欣慰的事也很多”。
第一期的培训之后,母亲钟茂兰因为吃了冷食物和晕车,一回成都,就上吐下泻、被送往医院。病情稍微好转,她就问范文什么时候再去叙永。范文知道,母亲始终牵挂着远在他乡的学员。无奈之下,范文只好答应,“后期的培训开班,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你都可以去。”
最让范文欣慰的是,群英村的老党员邹洪英大妈,家庭突遭变故,却乐观如故,坚持学习扎染技艺,她自己学也动员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学习队伍中来,加快家乡脱贫的步伐。
有人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和女儿扶贫?钟茂兰回答,“我们全家都是做艺术工作的,对于范的事情我们特别支持。国家培养了我们,民间滋养了我们,尽管我和老伴已经‘老朽’,可总想着再贡献一点力量,为农村脱贫做点事情。”
其实,“为农村脱贫做点事情”这颗种子早已深埋在了钟茂兰的心底,成了情怀和信仰。
1960年,钟茂兰和同事一起去了巴县(现重庆市巴南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无比饥饿又缺少文化生活的环境里,那些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和民间挑花,曾使她忘却了很多眼前的困难。正是在最接地气的乡土上,她意识到了,在每一块被遗忘的角落里,是可以闻到不少民间美术气息、找到民间工艺之美的。
有次在田间劳动,钟茂兰看见一个老大娘腰上系着一块破旧的围裙,是由蓝印花布包袱皮做成的。那与众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顿时让她眼前一亮。钟茂兰请老大娘将围裙解下细看,虽然围裙已很破旧,上面缀满补丁,但强烈对比的构成,让钟茂兰倾心,这件围裙也成为她生平第一件民间工艺收藏品。
“美在民间”的发现,开启了钟茂兰自己艺术生命中的另一扇大门。她知道了,审美观念就附着在人类生命的本体中,无论何时何地,一旦有合适的环境就会被唤醒。如今,钟茂兰和女儿范文一道,用扎染唤醒了村民的审美观,唤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OB全站。
很早以前,钟茂兰就对学生说,“从民间学来的,总是要回报给民间的。”时光荏苒,初心不变。与母亲一样,范文认为,在叙永乡村的扶贫路上,父母和自己所做一切,就是“让从民间学来的东西,回归‘故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